第八章 始终无法立足的心理分析(4)
以往的经济学体系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对供求关系有一定的反作用” 似乎已成为真理。但是在期货市场,由于其特殊性,运作结构不应该以一般的商品买卖来定论。经济学体系里的所谓“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在外汇市场理应升级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对供求关系起决定作用”。因为如果一个市场掺杂了较多的投机成分,那么这个市场暂时就不会是一个仅仅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的市场。相反,随着投机势力的强大,价格越来越倾向于决定供求关系。一旦市场价格到了一个关键的点位,交易者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依据自己的判断或听取外汇分析师的建议做出买卖决定。
如果更多的投机者倾向于做空某种货币,那么此种货币的价格会不断下降,而汇价下降本身也会剌激更多的参与者一起做空,由失望型抛售变为恐慌型抛售,价格暴跌,从而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自我强化式的下跌。外汇市场参与者单纯地依据汇价做出做空决定,可以侧面反映价格在影响供求。如果更多的人抛开一切其他因素,跟随市场大方向盲目疯狂地做空,那么,汇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供求关系。因为那时候,部分小散户的跟进对市场也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促使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单纯地根据汇价的高低做出买卖决定。汇价由此决定供求(因为那时影响价格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人为因素)。
多数参与者参与市场是因为价格不断地下跌才做出卖出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比如,1997年12月7日的美元兑日元遭到史无前例的疯狂抛售,3小时内从131.53泻至125.80,狂跌5.73点!虽然当时日元有基本丽的重大消息支撑——日本政府决定实施一次性动用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方案,但是凭借这条利好消息并不足以让日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大的涨幅。这是因为,美元兑日元接近价格的强阻力位,由久攻阻力位不破的“失望型抛售”到接下来在利好消息作用下的“跟进型抛售”,最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的“恐慌型抛售”,导致美元兑日元产生如此巨大的跌幅。由于对价格的恐慌心理,市场参与者不由自主地统一行动起来,不间断地对美元进行打压,所以,恐慌型抛售最终使投资者对美元彻底失去了信心。美元兑日元不断暴跌的价格引发了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决定了供求,假如是单纯的“供求决定价格”,则不可能产生这种自我强化式的打压。
再如,以技术面做分析的交易者是在一种历史价格的基础上推测未来价格。在外汇市场中单纯地按照这种分析方式进行买卖的人大有人在。按照历史价格操作,这也是一种由价格决定供求关系的表现,否则外汇市场就不会出现很规则的双顶(底)形、头肩顶(底)形、上扬(下跌)三角形。参与者参照历史价格操作时感到畏惧或者以此为下单动机和理由,并在每种图形的关键点位上观望或逆市操作等,这一切都可以很好地说明价格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买卖,决定了供求关系。所以,汇价的确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供求关系,这其实是一个正反馈行为,也就是索罗斯所谓的“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