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与家户储蓄;储蓄率
评量内容:家户储蓄金额。
重要性:国民储蓄总额的关键组成成分。呈现方去:总金额以及占可支配所得之百分比。观察重点:趋势。
评比标准:OECD国家于二OOO年代之平均储蓄率为 6.5%。公布时间:每季或每年;经常修正。
总览
个人储蓄是国民储蓄的一项重要组成成分(请参考第153页的讨论),指的是个人可支配所得减去个人消费之后的余额。许多政府也编筑只包括家户储蓄的数据。家户储蓄率指的是家户储蓄占家户可支配所得的百分比。
家户或个人部门的财务赤字或结余(存款减去贷款后之净额)不同于储蓄。基于这个原因,消费借贷——该项因素会影响 支出与储蓄——可以另外进行探讨(请参考第129页)。
跨国比较
表8.3(请参考第155页)显示的是各国之家户储蓄率与国民储蓄。各国的家户储蓄率差异颇大。举例来说,美国二OO八年家户储蓄净额占家户所得的比重为2.7%,法国则是11.8%(请参考图7.3)原因如下所述 。
根据定义,家户储蓄率的计算取决于消费性耐久财 、私部门退休金、寿险给付、社会安全福利、家户储蓄利息费用、资本转移与折隽等项目的处理方式。对这些因素进行的调整,有可能造成储蓄率出现几个百分点的改变。
造成储蓄率改变的其他因素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劳动力
所得分配;取得消费信用的难易度;对储蓄的赋税处理;社会安全制度;以及以下讨论的几项经济变量。
影响家户储蓄的因素
根据工业化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显示,有些因素会影响储蓄。请注意,储蓄似乎不太受到利率改变的影响。
一九七O年代。当时,通货膨胀率与储蓄率双双走高,经济学家对此感到不解。根据理论,实质可支配所得减少加上实质负利率,应该会造成储蓄率下跌,然而在高通货膨胀的时代,家庭似乎会进行更多储蓄以维持实质的储蓄金额。
一九八O年代。几个原因造成储蓄率下跌:低通货膨胀率、股价 走高;有些国家因房价走高造成个人财富增值,进而鼓励消费;金融自由化让借贷变得更容易;公部门退休制度获得改善;人口开始老化(老年人较少储蓄)。
一九九O年代与二OOO年代,美国原本偏低的家户储蓄率于一 九九O年代持续下跌,于二OO五年来到 1.4%,这或许是当时储蓄趋势最明显的特性。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美国人因股价走高而感觉更加富有。或者,长时间的经济成长可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所得变得更加乐观。不过,自从二OO七到二OO八年的信用紧缩之后,大多数OECD国家的储蓄率都已提高。
解读
请参考第153页有关国民储蓄的讨论。请注意,人口老化(请参考第90页有关人口的讨论)可能造成储蓄率下降。
- 上一篇:消费与个人支出、民间消费
- 下一篇:消费者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