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决定生活质量
我们怎样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呢?最直接的是看他衣着的质地、档次,看他居住的条件,他拥有的代步轿车是什么牌子的,一日三餐是什么样的花费,是否经常迸出高档消费场所以及旅游了多少国家等等。我们知道,要细分起来,消费项目太庞杂了,而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消费选择也千差万别。如果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就需要相对简单又准确科学的测算方法。
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经济指标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呢?恩格尔系数就是国际上通常用来衡量大家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19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研究消费结构的变化,并推导和证明了一个规律:用于食物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和家庭收入成反比。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收入越低,恩格尔系数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则会下降。人们把恩格尔推导出的这个规律称为“恩格尔定律”。
我们说,之所以存在恩格尔定律,是因为“吃”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很低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填饱肚子,“吃”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明代朱载育的《十不足》虽说是一首反映人类欲望无限的散曲,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吃在最初的重要性,以及温饱解决后消费结构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采用,它是食物支出额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说家庭用在吃这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销中所占的比重,用百分数表示,这个系数在0到100%之间。如果一个家庭所有的花销全都用在吃的方面了,那么恩格尔系数就是100%,说明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处于“养家糊口”的水平;如果一个家庭吃饭花的钱占生活总花销的比例越少,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他们用在其他享乐方面的支出越多,生活的品质相对就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们国家的统计局每年都公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用这个系数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推而广之我们说,一个国家越贫穷,每个国民平均消费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在中国失灵吗?
根据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下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成立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80%左右,之后长期在60%以上徘徊,生活质量和水准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5.5元,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0年的39.4%,到2009年已经下降为36.5%。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不甘示弱,从1978年的67.7%一路下降到2000年的49.1%,2009年已下降到41.0%,我们看,虽然仍比城镇居民高,但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们单纯从数字来看,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在新世纪伊始就已经步入小康,城镇居民的生活也已经步入富裕阶段,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问题在于,数字富裕往往遭遇到现实的贫困。官方宣布我国目前有1500万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离小康型和富裕型标准还相差很远。而且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高额的医疗费用、养老支出、教育支出等也可能使一部分人从收入较高的状态退回到窘困的边缘。
在数字和现实的矛盾面前,有人不禁会问:“恩格尔系数在中国是不是失灵了?”我们国家一些学者认为,恩格尔系数的划分远远不能适应我们的国惰。因为很多时候,中国人的吃是被挤掉的。一个承担着教育和医疗重担的家庭,节省吃的开销根本不能算作富裕。国家统计局的研究也显示,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偏高,2005年为7%左右,相比日本的3.97%,韩国的4.73%而言,基本上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
还有学者也认为,恩格尔系数已经难以体现我国民众是不是富裕的真实状态,仅用恩格尔系数来判断生活水平是管中窥豹,还需要具体研究中国人的消费结构,衡量生活富裕程度的真正指标应该是闲暇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的数据,杂项商品与服务、娱乐等所占消费的比重中,中国还是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人收入的20%用于娱乐休闲,而中国城镇人口平均仅有3.5%的收入用于服务娱乐等杂项上,农村人口这个比例更少,仅为2.13%,所以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 上一篇:第六章 从民生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 下一篇:第二节 国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