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巴尔的摩的家中,年迈的普莱斯去世
成长股投资之神--普莱斯(二)
五十年前,华尔街出现了一位证券投资的旷世奇才——洛威·普莱斯。作为当时最大基金的管理者,他对成长性的看重显得十分另类。他认为,投资者成功的捷径就是寻找成长性好的行业并长期持有该行业内优秀的上市公司。由于投资业绩突出,他逐渐成为偶像级的人物,许多追随者还成立了一个庞大的组织,他的方法被称为“洛威·普莱斯方法”,他喜欢投资的股票被称为“洛威·普莱斯股票”。
“洛威·普莱斯股票”的评价标准是:
(1)非同凡响的市场和产品开发能力;
(2)行业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不受政府的严格管制;
(4)人力资源总成本极低,但单个雇员待遇较优;
(5)每股收益能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从这些标准可以看出,这种方法需要经验、判断力、对政治的敏锐和普通人的智慧,而不是繁琐艰难的数字分析,易于被学习和接受。选择这类股票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鉴别某一行业是否正处于成长阶段,其次是在这个行业中选择最有希望的公司进行投资。
普莱斯认为,当某一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时,一般都会显示出“杠杆效应”:净利润的下降速度要远快于单位销售量的下降速度。根据此,他准确地判断出30年代铁路行业的衰退;而在“二战”之前,普莱斯就发现了航空运输、柴油发动机、空调、塑料以及电视机产业的诱人前景。
此外,夕阳行业如果脱胎换骨进入了新的成长期,不管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老产品有了新用途,都可以成为投资对象。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成长型股票的价格都已经炒作到非常高的市盈率水平,普莱斯认为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便宜的成长型股票,投资方向也应当有所改变,于是把资产转让给合伙人,放弃了对公司的控制和经营。其私人财产主要投向能够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资产,如房地产、自然资源、金银和债券等,成功地躲过了 1973-1974年高价股的暴跌。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宗师,不仅在于其探索出了投资成长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教条地运用这种方法。坚持直觉、尊重现实和灵活应变是投资的最高境界。
盯住成长股,在市场恐慌时买入
如何才能在市场恐慌时买入?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句让大多数投资人听得耳朵都起了老茧的名言,究竟有几人能做到?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股市走势,也没有人能买到最低点,卖到最高点。所谓抄底逃顶、波段操作是神做的事,而不是人做的事。
投资大师对投资机会的嗅觉,就像森林之王对猎物的嗅觉一样灵敏。巴菲特并不刻意预测股市短期的走势,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的原则,当市场情绪趋于歇斯底里,当股价极度低估或出现泡沫,他有足够强大的自控力保持客观理性、独立思考,有勇气反其道而行之,实施拿手的“选择性反向投资策略”。何况他还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那就是,即使他买错了,在套牢时,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弄到很多钱不断买入,摊薄成本,这样一旦股价反转,他就会大赚。
低估就买入,应该说是比较纯正的价值投资流派,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遇到几个问题:
1、企业真正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
2、企业内在的价值,究竟如何评估?
3、什么价格,叫做低估?安全边际的大小,如何界定?
4、买入后继续下跌,如何处理?
5、买少了,快速上涨,如何面对?
有这些疑问,我们就无法把投资简单的理解为低估就买入,因为上述问题不解决,无法践行“低估就买入”。
根据我的经验,解决上述实践的困难,除了科学的、多维度的估值方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外,正确理解市场情绪和良好的资金管理,是一个良好的补充。
银行、保险类企业的低估值,已经持续了两年,而中小盘企业的高估值也持续了两年,那些无法深刻理解市场情绪、缺乏良好资金管理的投资者(包括很多机构),深受其苦。
在充分享受中小企业成长收益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一种投资风格可以持续主导,中国平安再融资的传闻,成为继续压倒其股价的稻草,在我看来,这只是一根稻草而已,打击投机者的进一步出逃,也令各银行股遭遇连坐之苦。
价值投资注重捕获两种机会:一是纯价值型价值投资,企业既有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的机会,十元价值的东西,因为供求关系等原因,打折到五块钱卖。尤其是指一些成长性不算太好,但因为大环境比如货币政策、市场供求关系或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而被低估的股票;二是成长性价值投资。企业具备长期价值成长,有可能发展成为大企业的机会,这样的企业通常容易被高估,但他们几乎很少有被低估的机会,只有等市场犯错时,那就是最好的买入良机。中国股市中,有时把股本扩张当成了成长性投资的代名词。最好是在成长股被严重低估的时候买入,并长期持有,这样既买到好东西,还可节省不少成本,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