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字长文回顾史上最疯狂的白银期货投机事件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白银期货投机事件。
美国最富有家族联手沙特王室坐庄,近十年精心布局让白银价格飙升25倍,迫使交易所改变游戏规则,联邦政府11亿美元贷款救市,始作俑者最终无奈破产收场。
石油发家
这场史诗级的投机大事件始作俑者是美国历史上最有钱的家族之一——亨特家族,家族开创者老亨特靠着豪赌石油,从痴迷赌博的农场主一跃成为传奇石油大鳄。
老亨特生育了14个孩子,继承他衣钵的是最具商业头脑的尼尔森·亨特,就是他日后在期货市场掀起了腥风血雨。
与老亨特沉迷赌博一样,尼尔森也有属于自己的癖好——赛马,他为这项上流社会运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巅峰时在欧洲和美国同时饲养着8000匹良种马,甚至赢得了赛马界最高成就英国德比大赛的冠军。
赛马的速度与激情,似乎暗合着尼尔森在商场的激进。
尼尔森在世界各地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亚和英国北海的新油田。然而在1970年代,尼尔森在石油事业上遭遇了滑铁卢,位于利比亚的油田被“非洲狂人”卡扎菲上校没收,传言潜在损失高达40亿美元以上。
不过,尼尔森的商业雄心并未就此磨灭,尼尔森敏锐地察觉到期货市场的商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期货市场乱象重生,投机者肆意妄为、丑闻频发,即使东窗事发投机者往往也不会收到严重惩戒。
尼尔森的心不免躁动起来,他意识到期货投机比苦哈哈挖石油赚钱容易的多,虽然面临巨大风险,但只要能赚大钱谁还在乎呢?
初露锋芒
常见的期货投机手段有两种,一种是操纵价格暴跌“做空”获利,另一种是“囤积居奇”做多获利。
“囤积居奇”如字面意思,有意大量囤积某种紧俏商品现货和期货,试图短时间内大幅抬高期货价格,使商品期货价格与内在价值出现严重背离,伺机高价出售而谋取暴利。
“囤积居奇”不仅会影响期货价格,也会影响现货价格,或许会造成现货紧缺,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尼尔森盯上的目标是大豆,大豆这个品种并不适合囤积,全美有数万农场和数千仓库储存着大豆,投机商要想控制现货市场根本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尼尔森采取了更简单的办法——只买大豆期货,不买大豆现货。
这样好处明显,省时省力、不用四处找货源,也不用租用仓库存放大豆,但同时存在着巨大风险,若是期货空头见有利可图,低价买进现货与尼尔森交割期货,那么尼尔森将赚不到一分钱,只会收到堆积成山的大豆。好在,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定好计划,尼尔森说干就干,立刻发动整个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员的名义设立众多交易账户,全力买进大豆期货合约,一年时间不到,亨特家族控制了2400万蒲式耳大豆期货,相当于大豆期货总量的40%!
亨特家族的投机行为招来了许多人跟风,试图从波动中牟利。大豆期货价格从5.15美元上涨到10.30美元。亨特家族通过操纵市场心理,成功制造了大豆市场的虚假繁荣,间接导致了现货市场的涨价。
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出于维护市场稳定考虑,决定对亨特提起诉讼。但亨特家族辩称,不存在家族成员联合操纵大豆期货,而且交易的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机。
尼尔森甚至倒打一耙,指责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说委员会是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额利润,想强迫亨特家族把利润吐出来,这是彻头彻尾的勒索。
在应付官司的时候,亨特家族却在“暗度陈仓”,不声不响地卖出了所有大豆期货。据说亨特家族的最终盈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炼油厂数年利润,这不比开采石油强得多?
尽管委员会声称亨特家族违反了管理条例操纵市场,但就是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亨特家族最终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这无疑助长了尼尔森的野心。
外引强援
在大豆期货市场春风得意的同时,尼尔森还在布一个大局,这一次他试图操纵的是白银。
白银不仅是人类历史上通行数千年的货币,还是重要工业原材料。在1970年代初,美元大幅贬值、黄金价格暴涨,而白银价格长期徘徊在2美元/盎司左右。
1973年,眼光独到的尼尔森在白银价格谷底开始建仓,不仅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同时还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纽约金属交易所买进白银期货。
到同年12月,亨特家族已拥有2000万美元白银现货,以及用2.9美元/盎司成本买入的3500万盎司期货,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人之一。
亨特家族囤积居奇,市面白银短缺,厂矿又没办法立即扩大产量,价格攀升。同时,许多交易商跟着亨特家族冲进白银期货市场,进一步拉升了白银期货价格,上涨到6.7美元/盎司。
眼看着计划一步步实现,但没想到除了亨特家族,白银市场还有另一个潜藏玩家——墨西哥政府。
此时,墨西哥政府囤积着5000万盎司白银,而且成本低于2美元/盎司,远低于亨特家族的购买成本。看着行情一飞冲天,果断出手了结持仓获利颇丰。5000万盎司白银的抛售将银价砸回了4美元/盎司,亨特家族虽没亏损,但账面利润大幅缩水。
这让尼尔森意识到,要想垄断白银市场,仅凭一个家族的实力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亨特家族在中东拥有石油生意和强大的关系网,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也不错。于是尼尔森使出浑身解数,说服了向沙特王室和政府投资大量外汇。
此后数年,亨特家族比以往还要积极吃进白银。1974年甚至包了三架飞机将4000万盎司的白银运去瑞士托管。
经过6年持续的买入,到1979年底,亨特家族联合沙特王室和大经纪商,控制着数亿盎司的白银。此时银价维持在6美元/盎司。
亨特家族做好了决战的准备。
决战白银
1979年夏,亨特家族向全世界白银交易商宣战。
亨特家族通过在百慕大注册的一家公司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纽约金属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
亨特家族的大手笔买入,再次带动了众多小投机者的涌入,白银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白银期货在纽约商业交易所盘中创下50.35 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较一年前涨了8倍,较10年前涨了25倍。
银价高企触犯许多人的利益。由于白银供应短缺,珠宝企业蒂芙尼在1979年当年,被迫暂停了白银首饰业务,传闻蒂芙尼专门在《纽约时报》刊出整版广告不具名谴责亨特兄弟良心泯灭。
一位芝加哥的交易商撂下狠话:“我们宁愿让白银市场倒闭,也不愿意看到它被垄断。”,许多大的交易商,站到亨特家族对立面。
白银供应短缺让全世界白银生产商亢奋了,他们迅速开始寻找新银矿,重启旧银矿。
白银供给增加了,亨特家族很难受。为了垄断白银维持高价,亨特家族1979年与1980年之交的两个月内就从全美各大银行高息贷款了数千万美元,从华尔街投行贷款2亿多美元,几乎成为全球最大的贷款人。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直接或间接持仓逾2亿盎司白银,包括50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巅峰时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相当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全部期货合约总值的七成,注意这不止是白银期货。
当时全球白银交易量每年不过2000万盎司,亨特家族已经完全掌控了白银流通!这还不包含盟友沙特王室囤积的白银,就连股神巴菲特也是亨特家族的拥趸,持仓做多。
监管发威
白银期货价格的异常变化,引起市场监管者的注意,他们担心整个期货市场被亨特家族带入无尽深渊。
首先出手的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众所周知,期货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只需缴纳少量用来担保的保证金即可买卖期货,针对白银期货而言,一张代表5000盎司白银的期货合约只需缴纳1000美元保证金,这在银价2美元/盎司时还算合理,但银价现在高达40多美元/盎司,保证金失去了应有的担保作用。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是将保证金从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这就意味着亨特家族必须补足大量保证金。
尽管亨特家族囤积的白银盈利巨大,但都是纸面数字,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现金。
随后,纽约金属交易所也出招了。银价暴涨至50美元后,纽约金属交易所出台临时规定: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只允许平仓旧合约。新规定使得亨特家族无法进一步买入白银期货维持高银价,持仓数量不断降低。
屋漏偏逢连夜雨,白银大买家印度此时开始大举沽空,白银价格开始溃败。
亨特家族此前通过多家经纪公司购买了大量白银期货,当银价跌破最低保证金要求时,几家公司要求亨特兄弟追加1亿3500万美元的保证金。
亨特家族是通过大量借贷满足购买白银的资金需求,手头早已没有足够的现金,最终未能在截止日3月26日前提交保证金。
1980年3月27日,是被载入金融史的一天,经纪公司强行抛售平仓亨特家族85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其他华尔街经纪商也纷纷跟进,银价雪崩般一泻千里,跌至11美元每盎司。
这一天史称“白银星期四”。
银价崩溃,亨特家族濒临破产。除了无法偿还的拖欠经纪公司的保证金外,亨特家族还累计借贷了约10亿美元,通过变卖原油现货,并抛售白银期货勉强凑足了4亿美元,但仍无法全部偿还。
据统计亨特家族面临17亿美元的损失,这不仅意味曾经最为富有的家族即将烟消云散,一起深度绑定的华尔街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亨特家族无法偿还债务,许多大型经纪公司和银行将会关门大吉。
尼尔森跑到华盛顿求见了财务部高级官员,请求财政部与美联储提供巨额长期贷款。尼尔森再次展现了投机者颠倒黑白的口才:亨特家族只是做了一笔错误的投资,并且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所以亨特家族其实是白银危机事件最大的受害者。
尼尔森手里还握着重要的谈判筹码——6300万盎司白银,这些白银如果一股脑抛出,将彻底的摧毁市场!
权衡利弊后,政府和美联储妥协了,说服各大银行组成银团向亨特家族提供了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作为代价,亨特家族出让了众多油田和炼油厂股权,并且把家族最优质资产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给了银团。
这一举措拯救了期货市场,也挽救了亨特家族。
尾声
1981年后,伴随着白银产量的扩大,白银价格不断下跌,市场渐渐回归理性,但白银期货市场也被激活,成为价格波动较大的期货品种。
亨特家族剩余的数千万盎司白银大幅贬值,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尼尔森于1987年申请了破产保护,同时也卖掉了他所有心爱的赛马。
经此一战,亨特家族自老亨特起积累商业影响力几乎消耗殆尽,显赫一时的家族逐渐没落。监管机构对期货市场采取了更加严苛的监管措施,“囤积居奇”一词在期货行业至此成为了历史。
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1317369179@qq.com 我们将迅速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818期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18qihuo.com/wap/qihuo/zatan2023/20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