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期货学习网 > 期货课堂 > 2016年股票期货杂谈 >

揭秘国内期货10大逼仓事件始末(3)

来源:未知

 

2.“粳米事件”的发生并非品种自身的问题。粳米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必然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但其价格根本上还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那种认为是粳米期货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了现货价格大幅上升的观点有些片面。1994年粳米现货价格上涨迅猛,原因是现货市场供求矛盾失衡,呈货紧价升态势。反过来看,在停止粳米期货交易后现货价并未下降,仍持续上涨,到11月下旬全国大多数粮食市场粳米价格已迅速升至2800—2900元/吨。自上海“粳米事件”后,国家加大了对整个期货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对一些粮油交易所的有关品种影响很大,粮食期货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萎缩。

 

作为大宗粮食品种,粳米期货交易一度吸引了众多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得粳米远期价格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另外,粳米流通性强,价格波动大,客观上有大规模的套保需求。由于粳米期货市场规模大,投资者众多,形成价格合理。从粳米期货价格、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是吻合的,这也有利于粮食生产、储备和加工企业等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当时暂停粳米期货交易,是出于稳定市场、抑制过度投机的目的,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完善交易规则、结算、交割制度等来控制风险,发挥其大品种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以利于期货市场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3.从上海“粳米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看,交易所的规则制度缺乏连续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打击了投资者的参与信心,妨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当时上海粮交所在粳米期价大幅上升之际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包括多空双方要限期减仓、新客户暂不允许进行粳米期货交易等,之后又规定了粳米期货价格的最高限价,以期短时间内令期价回落到一定水平。但在1994年9月中旬,当上海粳米期价受政策面影响而出现暴跌时,上粮所又取消了最高限价的规定,并将粳米期货合约的涨跌停板额缩至10元,导致粳米期价再次以连续涨停的方式快速上升。

 

4.从“粳米事件”可以总结出的又一个教训是:不论是片面否定期货市场的功能还是主观夸大商品期货市场作用的做法,都将影响到一个期货品种本身的健康发展,甚至有使之消亡的危险,同时会挫伤期货业内各方面人士的信心,不利于中国期货市场的长远建设和稳定发展。事实证明,随着粳米期货交易的活跃,市场容量越来越大,期价走势除短时受政策面影响出现回调外,大部分时间都由市场供求矛盾这一个基本因素决定了价格连续上涨,而有关方面认为是粳米期货价格带动了现货价格的强劲上扬、助长了众多消费者的“预期涨价心理”,导致暂停了粳米期货交易。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忽视了粳米期货交易的基本功能,轻易地暂停了粳米交易,使得后来许多粮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希望通过期货市场发现价格以指导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以及在期市上进行套期保值以回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时,却无法实现愿望。随着期货市场上投资群体的逐渐稳定乃至壮大,期货市场的功能正在被更多的人士认识并接受,于是恢复粳米等大品种期货交易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一点尤其值得业内有识之士反思。

 

(六)1995年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

 

棕榈油作为国内期市较早推出的大品种,一度成为期货市场的热门炒作对象,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参与,市场容量相当大。但由于M506合约上的过度投机和监管不力,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棕榈油这个品种在此事件之后,参与者越来越少,直到最后退出期货市场。

 

一、M506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这是一个由于过度投机、监管不力而导致品种最后消亡的典型事件。

 

1、早期国内外棕榈油市场由于供求不平衡,全球植物油产量下降,而同期需求却持续旺盛,导致棕榈油的价格不断上涨。但到了1995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行情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棕榈油价格在达到高峰后,逐渐形成回落趋势。

 

2、M506合约多空对峙的起因:1995年第一季度海南棕榈油期价一直于9300元/吨以上横盘,但在M506合约上,市场投机者组成的多头阵营仍想凭资金实力拉抬期价。而此时又遇到了一批来自以进口商为主的空头势力,在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以现货抛售套利,由此点燃了M506合约上的多空战火。

 

3、M506合约行情的走势及最后结果:1995年3月以后,多空的激烈争夺令M506合约上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急剧放大,3月28日持仓一度达到47944手的历史最高位。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发出了期货监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允许原料价格上涨过猛,对粮油价格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这就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而此时,M506合约上的多空争夺硝烟正浓。多头在来自管理层监控及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双重打压下匆忙撤身,而空方则借助有利之势乘机打压,1995年4月,将期价由9500以上高位以连续跌停的方式打到7500一线。而此时的海南中商所施行全面放开棕榈油合约上的涨跌停板限制,让市场在绝对自由的运动中寻求价格。多头在此前期价暴跌之中亏损严重,此时那有还手之力。这又给空方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的获利筹码继续打低期价,在M506临近现货月跌到了7200水平。至此,M506事件也告结束。此后的棕榈油合约中虽有交易,但已是江河日下,到1996年已难再有生机了。

 

(七)1996年上海商品交易所胶板9607事件

 

1996年6月13日,上海商品交易所为控制胶合板9607合约的风险,决定对该合约实施强制性协议平仓,并提前摘牌,且不实施实物交割。最终空头以44.20元/张,多头按45.20元/张的价格平仓。未经历过此事的人们对此不免疑惑难解,多空以不同的价格协议平仓,岂不是有违于期货“零和”的游戏规则吗?空低多高造成的平仓差价由谁来填补?事实上,为了维护市场的平稳,交易所动用了交易所风险金弥补以不同价格协议平仓所形成的资金缺口。这就是国内商品期货史上罕见的上海胶合板9607事件。

 

一、事件的起因与经过

 

1994年、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最大的热点,大量的热钱逐利其中,9507合约更是达到了巅峰,期价由40元/张起步,一路上扬至62元/张的天价。高企的价格使胶合板现货商及进口商兴奋不已。大量的现货涌进交易所注册仓库,大量的印尼胶合板流入本已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原本就已低迷的胶合板现货市场雪上加霜。最终9507多头以巨额的资金接下了20万手的现货,这些实盘一直堆放在交割仓库,沉重的库存压力使原本火爆异常的上海胶合板期市在其后几个月时间里相对冷静了许多。

 

沪板9607合约就是在这种相对冷静的环境中推出的。1995年12月10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推出胶合板9607、9609合约。由于当时主力资金集中在苏板以及沪板9603、9605之上,9607合约自推出之日至1996年3月7日,一直受到冷遇,期价由推出时的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初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3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停止苏交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交易,撤离苏红的大量资金急于寻找投资方向,胶合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选对象。合约因其时间适中,盘口较轻,成为这些游资介入的首选对象。在随后三周时间里,多空主力展开了占仓大战,迅速将9607合约持仓量扩大至60万手的边缘,而期价却一直维持在42.00-43.00元/张,上下均显得十分艰难,同时因持仓量已接近60万手,限制了主力施展的空间,多空唯有僵持,静待时机。

 

时至5月31日,市场突然谣传空头主力有大量的资金到账,空头主力亦巧借套保头寸仅收5%保证金之优势恣意打压。沪板9607合约自43.80元/张开盘后一路下滑,在散户多头的平仓抛压之下很快滑至跌停板,维持两月之久的平衡终于被打破,但主力多头并未出现恐慌,持仓量仍维持在60万手以上;次日开盘,空头主力得理不饶人,以55%的保证金继续大量放空,9607合约再封跌停,持仓量扩大至62.5万手;6月3日,9607合约继续扩仓打跌停;6月7日开盘即破40.0元/张的心理关口,空头主力意欲逼多头割肉斩仓,但收效甚微,相反期价一破40.00元/张关口,几乎无人再敢跟空,空头主力已是骑虎难下,越陷越深,同时资金开始吃紧。

 

当期价运行至39元/张的低价区时,入市接现货的买方套期保值者骤然增加,多方新生力量的加入,使得空方主力的命运顿时变得坎坷起来。恰在此时,上商所于6月6日宣布取消持仓限制,发布了《对交易保证金按持仓量实施分段管理办法的通知》。市场对此反应极为强烈,一致解释此为利多因素,于是多头主力借机发力。面对买方套保者及多头投机势力双重夹击,一时间,空头趋于崩溃,忙于斩仓,多头当仁不让,9607合约于6月7日探低至38.40元/张后迅速被多头推上停板40.8元/张,此后连续三天,天天无量涨停,空头连砍仓的机会都没有,市场风险顿增。

 

空头在9607合约上的致命处在于其持仓巨大,且相当集中,据了解当时空头主力在9607合约上的持仓主要集中在6个会员手中,单边最高持仓达59万余手,其风险之巨可想而知。面对天天无量涨停的9607合约及命倾在即的空头,交易所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出面干涉。6月13日,交易所果断地停止9607合约的交易,实施协议平仓,并将9607合约提前摘牌,且不实施实物交割。最终9607合约按照空头以44.20元/张,多头按照45.00元/张的价格实施强制性协议平仓,其中的价差由交易所以交易风险金补足。

 

沪板9607事件的结果是:交易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空急剧恶化的矛盾,有效地控制了风险,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胶合板期市犹如害了一场大病,元气大伤,交易量与持仓量日益萎缩。

 

可以说,9607事件是国内胶合板期市的分水岭,以此为转折,胶合板期货告别了辉煌的鼎盛时期而转入沉寂的不归路。因此,将9607事件作为造成胶合板期市走向沉寂的罪魁祸首并不为过。

 

二、反思与总结

 

沪板9607事件虽然已成为历史,但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9607事件不仅向我们充分显示了过度投机对市场的危害,同时也揭示了国内胶合板期货所存在的缺陷:

 

1.采用持仓总额限制方法,根本起不到抑制过分投机的作用,相反主力机构利用持仓限制的有利条件,抢占仓位蓄意操纵市场。可以说持仓总额限制是导致9607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

 

2.市场分布不合理。沪苏两个交易所位于同一区域,相隔较近,易形成市场之间的恶性竞争。两个交易所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市场份额,人为地用行政手段在市场上设置障碍,加剧了行政干涉与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矛盾。两个交易所期价相背离,却又难以实施跨市套利,两个交易所的同时存在显得毫无必要;

 

3.进口板理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长期背离,使得真正的套保者无法进入市场,胶合板期货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投机品种,注定迟早会出问题的。

 

沪板9607事件给予交易所的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在9607事件中,交易所风险控制方面显得十分被动与消极。9607合约持仓量一直高居持仓限制线之上,且某些会员单位持仓十分集中,这些足以引发风险的因素并没有引起交易所的充分重视,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

 

(八)广联豆粕系列逼仓事件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8月21日推出豆粕标准合约交易至1998年期货交易所结构调整,整整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广联豆粕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演绎出三次逼仓行情。

 

9601合约的强行逼仓

 

广联豆粕合约推出的时机较好,时值国家暂停国债、糖及石油等期货品种的交易,大量游资正在寻找新的投向,豆粕合约一经推出就受到这些资金的关注。1995年11月初,“金创事件”将广联当时最活跃的品种——籼米推向了深渊,豆粕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当时沉淀在广联所的巨额资金的追逐热点。

 

广联豆粕最初运行的是9511合约,其价格由最初的2100元/吨到摘牌时的3100元/吨,涨幅高达50%,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主力机构的多头思维。9601合约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走上逼仓之路的。

 

1995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主力开始在2350-2450元/吨的区域内吸收筹码,随着成交的日益活跃以及持仓量的不断扩大,跟风做多者十分踊跃,价格很快爬上2700元/吨台阶。此时,9601合约投机气氛十分浓厚,日成交量甚至突破了8万手。在多头浩大的攻势面前,主力空头开始溃退。据说广州本地一机构原本是空头主力,眼看多头攻势甚猛,期价一上2700元/吨便止损空单,并立即反手建多,期价在很短的时间内飚上2900元/吨。该机构继续在2950-3050元/吨区域大举建多仓。该机构的疯狂举措导致市场内人心慌慌,众交易商不知所措。当时期价已高出现货价格500元/吨。巨大的基差让很大一部分卖方套期保值者垂涎三尺,纷纷入市抛售。此举正合该机构之下怀,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吸足了筹码,12月中旬便开始发力上攻,以极其凶悍的手法使期价一路破关斩将,直逼3600元/吨。此时逼仓之态昭然若揭。其后尽管再遭卖期套保的狙击,期价在3200-3400元/吨之间略有反复。但该机构还是依仗雄厚的资金实力迫使大部分投机空头忍痛“割肉”。1996年1月12日曾经创下了3689元/吨的历史高位。随后,9601合约逐步减仓回落,最后交易日以3028元/吨价位结束了其使命,最终以多头接下10万吨实盘而告终。

 

9601合约的逼仓以及10万吨的现货对广联豆粕期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随后的9603、9605合约上。10万吨现货的沉重压力,使得9603、9605合约的主力均不敢有所动作,明显地抑制了豆粕合约的活跃。

 

9607合约的投机取巧

 

9601合约逼仓的结果是大量现货进入广联注册仓库。沉重的现货压力使得广联豆粕交易归于沉寂。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广联在促使豆粕库存从现货渠道消化的同时又着手修订有关交割规则。1996年4月,广联公布修订过的关于交割及标准仓单管理的规定,其中关于入库申请和仓容的规定引起了某些机构的关注。这为9607合约的逼仓埋下了隐患。

 

1996年5月底至6月初,主力机构开始在9607合约上作文章。随着成交量及持仓量的同步放大,9607合约很快成为龙头合约浮出水面,此时价位在3100-3200元/吨之间横盘。由于当时广联交割贴水及费用较高,以当时的价格水平,套保卖方极少有人愿意入市。因此,当时参与交易者几乎全为投机商。此时的主力机构一时难以找到实力相当的对手,只好借助双向开仓交易方式在3100元/吨左右筑成底部,并于6月14日开始发力,短短的三天内便将期价拉至3350元/吨左右。此时套保空头观念略有改变,认为在此价格水平入市抛售应该有较可观的利润,于是纷纷入市做卖空套保。多头主力机构为引诱更多空头入市,亦顺势打压。

 

随着顶部形态的形成,一时间投机做空气氛浓厚。多头主力机构在3200-3250元/吨之间将空仓利润锁定之后,于进入交割月的前三天再次发动攻势,一举将期价推上3600元/吨之上。待空头恍然醒悟为时已晚,大部分空头因资金不足而被逼忍痛“断臂”,部分有实力的空头开始寻找现货,准备组织现货入库。无奈交割仓位已被多头事先占满,空头只好排队斩仓,价位飚涨至4000元/吨以上。

 

此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出面协调,但多头得势不饶人,不愿意协议平仓,并在最后交易日创下4465元/吨的天价。最终空头能够交割的实盘仅3万吨。多头利用仓容在9607合约上的投机取巧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交易商,特别是套期保值者入市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套保交易商开始撤离广联,导致其后续合约的交易一日不如一日。交易所不得不利用推出新合约之际重新修改部分交割规则特别是有关仓容的规定。

期货手续费【与交易所同步更新】
期货保证金【与交易所同步更新】
猜你喜欢
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