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入门基础知识,818期货学习网

通知公告
期货短线交易技巧图文资料个股期权基础知识券商类超级大公司开户,手续费加1分钱期权大爆发,仿真账号申请通道期货最新手续费期货最新保证金一手期货多少钱一手50ETF期权多少钱

浅析上证50ETF 期权涨跌比率

2016-09-20 21:09   来源:818期货学习网



随着期权衍生品的流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把期权作为投资工具。的确,基于期权损益结构的非线性特征,期权在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事实上,大多数投资者是基于标的资产来交易期权的。换句话说,期权交易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市场情绪及标的走势,这里涉及利用期权市场信息构造的技术性指标——涨跌比率。本文在简要介绍涨跌比率的基础上,分析上证50ETF期权涨跌比率的统计性特征,寻找最优阈值。

 

涨跌比率的构建与市场作用

 

在金融衍生品发展成熟的国际市场,涨跌比率的应用十分广泛,一是用来预测标的市场走势;二是度量市场情绪的有力工具。

 

涨跌比率,是指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的成交量比值。计算公式为涨跌比率=看跌成交量/看涨成交量。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成交量总和包括了正在交易的不同交割月份、不同执行价格的所有合约。

 

此外,还可以用持仓量来计算涨跌比率,但持仓量是一个存量概念,过去的交易会影响到现在的持仓量。比如,某合约过去一段时间比较活跃有了很高的持仓量,虽然近期交易低迷,但依然可能有很高的持仓量,此时利用持仓量构建涨跌比率,很可能会使得指标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情况,所以涨跌比率更多的是利用成交量构建。

 

一般而言,对市场看多的期权交易者倾向于看涨期权,看空的交易者则喜欢看跌期权,成交量描述了市场交易的活跃度,是分析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借助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成交量的对比,我们可以判断市场看涨和看跌的程度:当预期标的资产未来价格上扬时,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看涨期权,从而导致看涨期权的交易量大于看跌期权的交易量;当预期标的资产未来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则更倾向于购买看跌期权,从而导致看跌期权的交易量大于看涨期权的交易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察期权市场中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交易量比值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市场未来的价格趋势,这也是构建涨跌比率用于预测标的市场走势的合理之处。

 

在标的资产价格下跌趋势中,如果涨跌比率较高,说明市场购买看跌期权的数量多于看涨期权,市场中看空后市的投资者居多,未来市场很可能触底反弹。相反,在标的资产价格上涨趋势中,如果涨跌比率比较低,说明市场购买看涨期权的数量多于看跌期权,看多后市的投资者居多,未来市场很可能承压下跌。然而,对于具体的期权品种而言,涨跌比率阈值的划分则需要通过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上证50ETF期权涨跌比率特征

 

上证50ETF期权上市以来,运行平稳,成交量不断攀升,有理由认为期权市场交易信息有助于度量市场情绪、研判标的走势。下面以历史数据为依据,分析上证50ETF期权涨跌比率的统计性特征,寻找最优涨跌比率的阈值。

 

图为上证50ETF期权涨跌比率分布

 

为了考察上证50ETF期权的统计性特征,上图计算了上证50ETF期权涨跌比率的频率分布。可以看到,上证50ETF期权涨跌比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小于1,集中分布在0.6—1。这意味着,上证50ETF看跌期权的成交量低于看涨期权的成交量已成为常态,这也与标普500指数期权的涨跌比率不同,标普500指数期权的涨跌比率大多数情况下大于1。  

 

在分析涨跌比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当涨跌比率处于高(低)位时,卖出(买入)标的资产是值得考虑的交易方式,这里涉及到涨跌比率最优阈值的设定。下面通过制定涨跌比率择时策略的方式进行最优阈值测算。

 

根据涨跌比率取值范围设定272组阈值,涨跌比率低于下阈值时买入,高于上阈值时卖出,测试时间为2015年9月7日至2016年9月7日,共247个交易日,策略效果如下图所示:

 

图为不同阈值下的策略效果

 

从结果可以看出,将上阈值设置为1—1.02,下阈值设置为0.7—0.76,策略表现较优。需要说明的是,该测试有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国内期权上市时间短,数据样本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期权市场的成熟,投资者对期权的交易可能发生变化,这将显著影响测试结果。

声明:
如本站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1317369179@qq.com 我们将迅速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818期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818qihuo.com/qiquan/celue/8002.html
期货手续费【与交易所同步更新】
期货保证金【与交易所同步更新】
上一篇:隐含波动率在期权策略构建中的应用 下一篇:卖空期权风险管理之并单

联系我们|投稿中心|广告合作|网站地图|免责声明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4220号